“宋史研究”栏目是《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重点打造的品牌栏目,有着30多年的办栏历史。它伴随着学报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于1960年创刊,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栏目意识,“宋史”作为“断代史”的一个研究分支,被归在“历史学研究”大类里。初期专栏的文章并不多,仅零零散散几篇。
20世纪80年代,一大批宋史研究学者涌现,“宋史研究”成为河北大学的强势学科。1982年,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宋史研究专家漆侠先生创建宋史研究室,1984年该专业获批河北省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该学科被河北省教委确定为重点学科。以此为依托,学报在1986年第3期创设“宋史研究”专栏。漆侠先生作为栏目主持人开始撰稿组稿,后续以每年一期专栏,每栏3-5篇文章的方式陆续推出了一批宋史研究论文,内容涉及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诸多方面。

2001年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成为河北省唯一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伴随着中心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的长足发展,学报积极进行选题策划,加大组稿力度,“宋史研究”专栏设置频率逐渐增加,刊文数量也不断加大。根据学术发展的需要,学报采取“专栏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了一系列学术笔谈,比如在2007年第2期组织了“宋代文学与经济学术笔谈”,2007年第4期组织了“宋代教育笔谈”,2011年组织了“纪念漆侠先生逝世十周年”专题等。
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12年 4 月25日“宋史研究”迎来了栏目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学报与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正式签署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二批名栏工程”协议,“宋史研究”正式入选第二批教育部名栏(全国仅21家)。至此,“宋史研究”成为学报的品牌栏目长期固定下来,基本每期都有文章刊出,刊文数量大幅增加。

“宋史研究”栏目遵循“重名家,不薄新人”的办栏理念,既刊发宋史研究名家的研究成果,亦刊发青年学者的前沿学术论文,包容兼顾,博采众长。一大批宋史研究领域的大家,如漆侠、龚延明、张邦炜、郭东旭、汪曾瑜、姜锡东、曹福铉[韩国]、李华瑞、虞云国、王瑞来、顾宏义、程民生等,均在本栏刊发过文章。同时栏目也见证了一些青年学者学术成长和发展的历程,正是在专栏的平台上一批学术新人逐渐成为学科带头人和知名学者。
“宋史研究”栏目的作者分布区域既包括国内各省市高校、学术机构,也涵盖韩国和日本等国外的研究机构,绝大多数作者来自于教学科研单位,除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外,还有敦煌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以及各省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由于拥有一批相对稳定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作者群体,“宋史研究”栏目在学界产生了较强的学术影响,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宋史研究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学术交流平台。
“宋史研究”栏目自创立以来至2022年10月,共开设111期,刊发宋史研究类论文236篇,计300余万字。刊发的论文社会影响很大,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历史学文摘》等各种机构转摘转引多篇。栏目也获得多项奖励:2006年在河北省高校社科学报“三优评比”中“宋史研究”被评为特色栏目;2006年“宋史研究”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17年“宋史研究”栏目荣获“河北省期刊名栏目”;2019年“宋史研究”栏目荣获“全国高校社科特色栏目”。

